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白河县 > 白河县习俗 > 对比齐晋楚的根基青岛太原南阳,分析楚

对比齐晋楚的根基青岛太原南阳,分析楚

发布时间:2023/5/16 11:01:58

稍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春秋五霸其实只有三位霸主实至名归。但你又知不知道,他们所在的三个国家初期的战略态势几乎都一样呢?但对南阳的不同定位,又导致楚国的结局迥异

齐桓公的齐国,根基就在青岛所处的胶莱平原

姜太公的齐国始都营丘。根据史籍,营丘在今山东昌乐,直线距离临淄古城大约70多公里,总体而言,两者是同一个战略地区,都在连接河北与山东半岛的关键地区。不同的是,营丘更加易守难攻,更加靠近当时的莱国(胶莱平原),当时的莱人,还是东夷。

对胶莱平原的东夷,姜太公因俗简礼,通其鱼盐之利,教其工商之业。于是变夷为夏,使之成为齐国的根基所在,后来六国伐齐,田单以胶莱的即墨固守多时,而后火牛计复国。齐人还在胶莱平原与都城临淄一线的南部,修建了齐长城。胶莱平原的古即墨,就在如今的青岛范围。

正因为同化了胶莱地区的东夷,甚至可以将青岛地区作为立国根基,齐国才会放心将都城迁到临淄。

晋文公发迹前的依靠,就是太原盆地的赤狄部落

晋国首代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最初的都城就在晋阳(叔虞封唐国)。晋文公的母族,就是晋阳盆地入主赤狄部落的大戎狐氏。可见,到了晋文公的时候,晋阳盆地还是胡汉杂处。叔虞封唐,差不多就是姜太公直接将开国都城放在即墨,但即使姜太公这样的成熟领袖,也选择在胶莱旁边的营丘先立足;像唐叔虞这样没什么威望的新嫩,直接就驾驭不了状况,硬挺一代人后,他儿子就开始迁都。

不过自从迁入临汾盆地,晋国都城基本就在今曲沃附近游移,只有闻喜的曲沃不在汾河流域:在浍河上下摆动,是不同的战略重心造成的,而闻喜的曲沃,则是因为黄河水运兴旺后,河东连通渭河平原与中原的通道,走黄河经垣曲、闻喜、运城比原来的走沁阳、晋城、翼城要更省时省力。曲沃代翼背后,隐藏着造船技术的改进。

为何再怎么搬迁,都在浍河附近,因为这附近都是借助汾河连通晋阳盆地与中原的关键,所以最后的新绛位于既能连通垣曲,又能连通翼城,还能通过水运连通黄河与太原的汾浍交汇处。

楚庄王的楚国,在南阳盆地外围也建造了楚长城,只是南阳与太原、青岛定位不同

南阳盆地分大南阳与小南阳,小南阳在白河、刁河分水岭以东;分水岭以西汉江纵贯,其核心是襄阳,可称为襄汉地区。邓州、淅川(楚国最初都城丹阳)都在分水岭以西,楚国崛起,正是源于楚武王向南、向西扩张。楚武王陆续灭了绞国、谷国、鄾国、鄢国(南鄢),压制邓国、郧国,贯通襄阳附近的汉水两岸。

时下主流看法,继位的楚文王将国都迁到郢(鄢郢,今宜都)。宜都的位置,差不多是齐国最初的都城营丘,是连接襄阳地区与江汉地区的关键。楚文王时,将邓国也灭了,西周在南阳地区的汉上诸姬(姬姓封国),基本上被楚国吞并。

换言之,楚国真正发家,是吞并了大南阳的襄阳地区。楚文王迁的郢都,是迁到襄阳地区南端的宜都;然后以此为根基,逐渐消化东北方向的小南阳、南方的江汉。再之后,才将都城迁到荆州(纪南城、纪郢)

楚长城于楚庄王在位时开始兴建,南阳市西方那段,只到邓州(邓县),是因为邓州与其西方的丹江口市是秦国南下的必经之处。这两城是楚长城的延伸,这道防线,保护的就是襄阳与南阳组成的大南阳地区。

楚国以山地起家,很早就占据荆州地区,楚文王直接迁都纪南城不意外

不过何时迁都纪南城有很大争议,古人如西晋杜预、《水经注》作者郦道元都认为楚文王直接迁都纪南城;不过,现代人根据吴国攻破楚国首都的柏举之战的进攻路线分析,认为当时的楚国首都更可能在宜都。

而且楚人直接从靠近秦岭的丹阳(淅川),迁都到长江北岸的纪南城,直线距离多公里,行军路程估计超过公里。步兵正常行军,大概二三十公里,这就是说两个都城之间超过十天的行军距离了;这中间还是新征服的襄阳地区。因此楚文王直接迁都纪南城基本上不可能。

但笔者认为,楚之所以称作楚,是因为他们更偏于山蛮,更擅长山地作战。早在西周时,楚国的雄渠就将势力延伸到江汉地区,走的就是山地路线。《史记》记载,雄渠伐庸国、杨越,至于鄂;庸国首都在今湖北竹山(武当山西面)。

那么雄渠的扩张路线,最可能就是走襄阳地区外围,搞下武当山、荆山;在荆门再进入平原地区。从荆门出发,一个方向跨过汉江,占领大洪山南端的钟祥、京山;一个方向是下荆州,再走水路向孝感、黄冈方向的鄂国扩张。这样一来,占领襄阳前,纪南城就很可能成为陪都。而占领襄阳地区后,纪南城升级为首都,襄阳地区南端的宜都设置为陪都就一点都不意外了。这个阶段的楚国,跟齐太公定都营丘时相当类似

南阳与青岛、太原的不同定位,决定了楚国与齐晋两种不同的结局

以争霸中原的角度来说,荆州(纪南城)出发进入中原,除了走南阳,还可以陆路走信阳,甚至大魄力地开凿运河沟通长江中游与淮河上游。伍子胥带领吴国攻破楚国首都的柏举之战,进攻线路最可能就是走潢川、黄冈之间的山间通道。作为对楚国非常熟悉的伍子胥来说,肯定知道楚国不重视大别山防线;而找到连接淮河上游与长江中游的最佳行军通道对伍子胥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楚国先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估计定都纪南城过久,楚国后人都忘记了自己是山蛮出身,对大别山一线疏于防范以至有毁都鞭尸之祸。更别说看到吴国开凿运河了,都想不到尝试开凿运河来连通纪南城与中原。

从荆州(纪南城)进入中原,走南阳市的话在战略上来说,完全不同于齐晋。如上图,青岛对于淄博,太原对于曲沃,都是大后方;但楚国走南阳进入中原的话,南阳就是前线。走南阳,陆路比信阳远,水路如果开凿了运河,不一定比走南阳成本高。

不过后来齐国姜齐被田齐取代,晋国被赵魏韩三分,只有“战略不合理”的楚国传承了下来。但代价却是早早被吴国攻破国都,空有巨大的疆域却不能将力量集中。但对楚地之人,若换一家统治者就能够傲视天下,那肯定是非常愿意。

战国时的楚人,进不能凿运河连通长江淮河,退不能吞并巴蜀后花园,只留给后人大而不强的印象,殊为可惜。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hezx.com/bhxxs/1421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