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白河县 > 白河县新闻 > 水经注里的北京

水经注里的北京

发布时间:2024/3/11 16:18:33

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水道为纲,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历史地理巨著,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它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古典文学名著,被誉为山水文学的开创者。

清代刘献廷称:“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而清人沈德潜甚至认为《水经注》是“不可无一,不容有二”的著作。

皆因《水经注》文笔精妙内涵幽深独步古今,无能出其右者,遂成“不容有二”之千古绝唱。

如今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地域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呼声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水经注》相关探究的现实意义亦逐步显现。

但愿北京市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借鉴成功经验,依据《水经注》相关记载,持续发力,高质量复原公元六世纪以前永定河等水系的自然风光及流域内的人文地理景观,发掘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实现文旅产业的靓丽升级。

一、《水经.水注》里的北京

摘要:《水经注》水(永定河)流域等是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重要文献。本文在宏观层面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比对勘验,中观层面借助Googleearth等工具从空间维度进行多重方位校验,而微观层面则以实地调研及参阅相关考古资料等进行细探甄别。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时空维度综合考析着重对水北京段所涉历史疑问如:黄帝城、王次仲、烂角沟、蓟城、马兰城、高粱水、洗马沟、两汉雍奴县治等进行系统探究。

又东过涿鹿县北。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

西汉涿鹿县故城,即今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之逐鹿故城址[1]。(,河北文物局)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

涿鹿之野是多年前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黄炎联盟与蚩尤涿鹿之战的地方,堪称中华第一古战场。

按注文“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推析,此处涿鹿故城当与“黄帝城”(堪称中华第一城)有着深厚的渊源。

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侯仁之教授为组长的一行十名学者赴涿鹿考查,确认涿鹿县矾山镇一带正是司马迁、郦道元等人记载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所在地。

王北辰先生实地考证后确认“蚩尤泉在矾山镇南的龙王塘村内,一在生产队部院内,石砌泉口;一在生产队部前,石砌泉口直径约6—7米。泉水出村北流,至矾山镇外与阪泉水相合,泉流都如《水经注》所记。至于蚩尤城,当地传说在龙王塘村南一里多农田中,现在连城墙一段遗迹都难以辩认了[2]”。

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

平原郡疑与今怀来县桑园镇万窑遗址有关[3]。

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水。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

祚亭,按方位、考古等综合考量疑与怀来县桑树梁遗址有关[4]。

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

清夷水即今妫水河。

平乡川水约沿今延庆县彭家窑、东灰岭、南关村一线于永宁古城附近注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

此居庸县为北魏居庸县即今延庆旧县镇旧县村城址[5](,北京文物局)。而后文提到的“西迳居庸县故城南”则指汉居庸县(治今延庆县城)。

按“迳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推测,阴莫亭约今延庆县香村营遗址[6]。(,北京文物局)

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耆旧云,山下本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

夷舆故城,位于延庆县旧县镇古城村东北[7]。

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沟,古老云,昔时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

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

居庸县故城即汉居庸县治在今延庆县城。城址已无从寻觅但延庆镇一带数处汉墓群[8]可为佐证。

牧牛山即今金牛山。

“积以成川”大致与今龙庆峡相当。

谷水源出今延庆县黄峪口村,经旧县镇东、盆窑村、团山村、西龙湾村一线汇合浮图沟水注入牧牛水,之后注入清夷水。

浮图沟水源出今延庆县北张庄村,经旧县镇西、大柏老村东、西龙湾村一线汇合谷水注入牧牛水,之后注入清夷水。

牧牛山汇合了谷水与浮图沟水后在今延庆县香村营村南注入清夷水。

分界水河道今已散漫难寻,初步考证约今延庆县玉泉营村或临河村之古河道。

粟水亦称糓河,即今沽河,发源于米家堡南水泉,在双营之西,故双营当时叫下城。

又西右与阳沟水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

大翮、小翮山即今海坨山,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北部与河北赤城县交界处,主峰海拔米为燕山山脉最高峰。北京奥申委计划把冬奥会高山滑雪等项目比赛放在位于延庆县的小海坨山区举办。

阳沟水源出今延庆县小鲁庄村附近,经老郎庄、马庄一线于今延庆西卓家营村附近汇入清夷水。

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

王次仲先生近年来日益为国人所瞩目,有学者认为他是东汉书法家,但从《山海经》成书年代考量,为秦人的可能性较大。

王次仲首创书法“八分体”,结束了上古文字使用混乱的历史,使中国文字最早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说山东济南荣氏家族存有他撰文并书的《荣启期墓碑碑文》(残碑)。(摘自“王次仲与中国文化座谈会”)

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

从”右出温汤”及“下足便烂人体”窥测,今松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烂角沟地域应与此有关;所谓“右出温汤”之处应即此;而“烂角沟”当为“烂脚沟”之讹。

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居民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

马兰城:按注文“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结合考古综合考量,当即今延庆姚家营遗址[9]。(,北京文物局)

马兰西泽,按注文结合Googleearth鸟瞰综合考量约今延庆张山营镇胡家营、水峪村一带。

马兰黄土是中国黄土的研究基地,郦道元描述了马兰黄土形成区域的地理背景及传说。马兰为春秋时期古道,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路过此地,命名“桓公泉”,增添了马兰的传奇色彩,现代村名误写成“马栏”。l年,德国人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来到马兰,认为黄土是风成的。年,叶良辅转述瑞典人安特生(JohanGunnarAndersson)手稿,推论原生黄土属中更新世。年英国人巴尔博(GeorgeB.Barbour)参阅过法国人德日进(TeilharddeChardin)和杨钟健的手稿,文中第一次应用了“马兰黄土”名称。年,在李四光指导下,刘东生和张宗祜在山西省命名了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加上马兰黄土,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黄土地质剖面[10]。

灵亭,按注文“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方位考量约在今延庆县张山营镇下营村附近。

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

泉沟水源于今延庆县八达岭镇帮水域村一带,沿康庄、屯军营、刘浩营一线北注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

桓公泉即今河北怀来县东花园镇新九街村南水泉(已基本干涸),该水出怀来县南水泉沿新九街、达子营村一线西北注入清夷水。

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迳其城西南流,注於水。

沮阳故城即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城址[11]。

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马陉山,清《怀涞县志》称为天寿山,俗名官亭山,官厅水库之称谓应源此。

△又东南出山。

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悬河注壑,漰湍十馀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门之流也。

落马洪约今官厅水库之怀来县水关村一带河道,水库建成后,飞梁悬河之壮观景象亦消失。

官厅水库风光

孟门,即《水经注》河水条“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之孟门,即今黄河壶口瀑布。

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千泉,非也。水又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良乡县,按《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幽州良乡县》:“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明《永乐大典》存《顺天府志》卷十三《良乡县》:“春秋、战国时,在燕为中都,西汉置良乡县”;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该城为燕国中都城,西汉在此城基础上置良乡县。故城即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城址。(,北京文物局)

梁山,按“水出梁山北”结合附近地形地势推析,基本排除石景山是梁山的可能性;梁山,疑即位于高粱水北之四平山、黑头山,抑或为二山之通谓。

△过广阳蓟县北。

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

广阳县故城,即今北京市广阳城遗址,位于长阳镇东广阳村[12]。(,北京文物局)

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

战国至魏晋时的蓟城,大致以广安门为中心[13]。(,北京文物局)

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矣。

关于蓟城(广阳郡),笔者大致有如下论证: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以蓟城为都,考古工作者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当确凿;但以蓟丘位于古蓟城之西北隅推断曾为燕国都城之蓟城规模应不止于此。

赵其昌先生认为晋以后的蓟城位置可以确定;依据之一是年在八宝山发掘的西晋古墓墓志载“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依据之二为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再联系其他调查结果,基本可确定晋以后的蓟城位置。此外赵其昌先生从古井圈以上同期文化层的消失和出土陶片被磨光,推测早期蓟城应毁于永定河洪水。

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史实是公元前年秦始皇曾下令拆毁六国都城城廓,由于嬴政痛恨太子丹遣荆轲刺秦,故将燕都蓟城率先拆毁。

由此战国蓟城为秦始皇所毁的可能性亦较大。

当然今北京白云观附近的“蓟丘”,是否为注文所谓之“蓟丘”仍待考量。

“蓟丘”至今未被发现,推测大概位于白云观附近。蓟丘形成于北京冲洪积扇上,上部一般堆积10~15m厚的粉细砂、粘质砂土、砂质粘土等细粒沉积物。笔者对东方广场剖面和小红门剖面的研究发现,洪积扇砂砾石之上的细粒沉积物是永定河不断泛滥形成的河流沉积物。沉积速率显示在距今-年前为最旺盛堆积期,同时伴随频繁发生的大洪水过程,证实大禹治水是存在的。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兴建过程中,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称为东方广场剖面,在剖面埋深7.93m和8.85m处发现旧石器及其它古人类活动遗迹,距今年左右,河流泛滥加剧,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平原。蓟丘也同时出现,围绕蓟丘出现今日北京城市的雏形[14]。

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城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

三国魏嘉平二年(),镇北将军刘靖率军民在梁山一带兴建了戾陵堰、车箱渠等堪称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尽管戾陵堰遗址至今未能确认,但其影响之深远堪比四川都江堰。

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

此处“蓟城西之大湖”杨守敬认为是昆明湖的前身,但今昆明湖距离蓟城太远且位于西北方向,故初步考证“蓟城西之大湖”为今莲花池。(守敬按:今宛平县西玉泉之水,出石罅间,东流旧汇为西湖,周十馀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称为佳胜。至乾隆时,疏浚广数倍,谓之昆明湖)

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其水又东入水。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也?

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水。

熊会贞认为高梁水有两条,一条是篇前所称水“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后入鲍邱水,另一条为源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南入水;并认为所谓的“高梁无上源”系指“出平地之水”而言;但值得商榷,初步考证注文所载北京地区的几处高粱水实可视为一整体(后文的“高梁无上源”亦印证了这一点)。若将其按上、中、下游划分其实更易理解。

上游段按“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主要系刘靖等兴修戾陵堰、车箱渠所致;该水利工程引水入故道(部分进行裁弯取直)可视为高粱水之上游段,大致为今石景山与四平山之间向东,经八宝山北、田村、半壁店、至今紫竹院公园。

中游段为经紫竹院、高梁桥至德胜门西再南折入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

下游段可视为过今长安街人民大会堂西南,再向东南流经前门、金鱼池、龙潭湖,经左安门以西流向十里河村东南,在马驹桥一带汇入水。

而现代地质勘探技术亦大致证实了上述高粱水河道。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渔阳郡故城即今怀柔北房镇梨园庄村东城子地[15]。秦汉时渔阳郡治所在此,《史记陈涉世家》中“发闾左谪戍渔阳”即此地。(,北京文物局)

西汉雍奴故城即今天津武清区大宫城城址[16]。(,天津文物局)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

东汉雍奴即“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之城,治今通州区德仁务古城[17];附近的晾鹰台墓群[18]可为佐证。

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合。

笥沟,潞河的别名,约今北运河。

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高梁无上源:按刘靖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则系刘靖等兴修戾陵堰、车箱渠所致;盖因高粱水溯源则与水通,故谓之无上源。

吴文涛则认为“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之高粱水,即指三国魏嘉平二年()刘靖主持修建戾陵堰与车箱渠,把水引入高粱水上源之后,经景元三年樊晨改造,从高粱河引水“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的渠水[19]。(吴文涛,)

清泉无下尾:清泉河下游为退海之地,海拔低且受潮汐影响较大,乱流枝分变幻莫测,故言之无下尾。

此外吕金波从地质学角度对此段注文的解读亦可为参考:“‘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说明现代北京平原与北京西山接壤处为一片湿地,看不清流入北京城的高梁河源头,反过来流入北京平原的清泉河也没有明显的河道,说明晚更新世末一全新世,北京平原为永定河冲洪积扇形成的泛滥平原[20]”。

二、《水经.湿馀水注》里的北京

湿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

湿馀水,今温榆河,古代又称馀水。馀水在《水经注》中作湿馀水。“”字误写为“湿”、“温”的历史由来已久。《汉书.地理志》:上谷郡,军都温馀水,东至路南入沽。陈桥驿先生点校《水经注》时注释:本《水经注》之温馀水,以字相似而讹也。今考“湿”、“温”并“”之讹。但为什么古代称馀水?与水有什么关系呢?随着当今地质勘探河卫星勘测等技术的发达,今人在北京西山山前平原发现了4条永定河古河道,由北而南分布,被依次命名为:“古清河”故道、“古金沟河”故道、“水”故道、河“古无定河”故道。“古清河”从今石景山流向东北,经西苑、清河镇接温榆河。据勘测其河床宽度一般为3-4公里,最宽可达5公里……通过对其砂层中有机物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得知,这条河道存在于年前的前后两三百年间,是古永定河最北的一条故道[21]。故此吴文涛认为:《水经注》中的湿馀水确实是馀水,原本是古永定河清河故道的一段,古永定河改道南迁后,由于关沟水、易荆水等昌平一带泉水汇聚的水源补充,仍保持了一定水体,故称馀水。当水继续向南摆动并最终袭夺了圣水(琉璃河)和巨马河(白沟)下游故道之后,水与馀水的关机就更加疏远了。当车箱渠废弃而不再沟通高粱河与水的联系时,馀水也差不多同时失去了其名称所象征的与水的关系[22]。(吴文涛,)

温榆河风光

沮阳城,沮阳故城即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城址[23]。

上谷居庸关,南口地区居庸关村一带。

居庸关长城春雪摘自《春雪居庸关》原创:独漂

其水历山南径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续汉书》曰:尚书卢植隐上谷军都山是也。其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也。

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湿余水故渎东径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余潭。又东流,易荆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千蓼泉,亦曰丁蓼水,东南流径郁山西,谓之易荆水。

军都县,今北京昌平区马池口地区土城村。(北京文物局,)

战国至魏晋时的蓟城,大致以广安门为中心。(北京文物局,)

易荆水,按郦注易荆水导源于蓟城西北的千蓼泉,而丁蓼水这个别称亦应是“千”与“丁”自行相似引起的误写[24]。

公孙瓒之败于鲍丘也,走保易荆,疑阻此水也。易荆水又东,左合虎眼泉水,出平川,东南流入易荆水。又东南与孤山之水合,水发川左,导源孤山,东南流入易荆水,谓之塔界水。又东径蓟城,又东径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流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左合芹城水,水出北山,南径芹城,东南流注湿余水。湿余水又东南流径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

昔彭宠使狐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县矣。湿余水于县西南东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湿余水自军都县东至潞南入沽是也。

芹城,今昌平区半壁店村附近有规模可观的汉墓群。疑芹城亦当位于附近。(附近有秦城村抑或即芹城地望,著名的秦城监狱便位于秦城村西北角的山根儿下。)

芹城水,比对地形图,上游疑即今昌平区桃峪口沟。

易荆水畔的昌平县故城,即今昌平区沙河镇辛立屯村。(北京文物局,)

昌平县故城,尹钧科在《两汉昌平县新解》一文中认为:《水经注·灅水》中所谓之昌平县故城,亦即在今河北省阳原县境者,此为西汉昌平县……今昌平东南之昌平县故城应是东汉者。在论及昌平县沿革时,两汉昌平县应加以区别[25]”

由于在昌平区沙河辛立屯村发现较多汉代陶片,且附近亦有汉墓群为佐证[26];故本文姑从尹氏所论。

安乐县故城,今顺义区后沙峪地区古城村北。(北京文物局,)

狐奴县故城,今顺义区北小营镇北府村南狐奴山前,遗址面积接近50万平米。城址已毁。(北京文物局,)

三、《水经.鲍丘水注》里的北京

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鲍丘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径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

鲍丘水(大榆河),即今潮河。

又南径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径孔山西,又历密云戍东,左合孟广水,水出下,甚层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径孔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水,乱流西南径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

孔山,今人多认为即丰宁窟窿山。

密云戍城,按注文“又南径(御夷)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结合文普资料,作方位及距离校验,疑与今丰宁土城镇土城城址有关。(河北文物局,)

大榆河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径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径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注鲍丘水。

滑盐县故城,按注文所述方位疑与今滦平陈营战国遗址有关。(河北文物局,)

又南径傂奚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鲍丘水又西南径犷平县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里山,西径三城,谓之三城水。

渔阳郡傂(tí)奚县故城,北京文物局按《密云志》等所载,认为即今密云提辖庄遗址(北京文物局,)。但按注文方位次序考量傂奚县故城当位于犷平县故城(吴文涛等认为即今密云县东北石匣一带的密云水库湮没区)的上游。故此结合考古及地名学等综合考量,今高岭镇田庄村(亦称北提携城)与傂(tí)奚县故城有渊源。故此本文颇疑傂(tí)奚县故城即今田庄遗址[27]而非密云提辖庄遗址。

三城,疑与今高各庄东汉遗址有渊源。(北京文物局,)

犷平县故城,尹钧科、吴文涛等认为即今密云县东北石匣一带的密云水库湮没区[28]。

又径香陉山,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又西径石窟南,窟内宽广,行者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流,栖薄者取给焉。又西北径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故世人因以名山也。一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

香陉山,按《畿辅通志.卷十七》:密云县东北百余里,产藳本香故名。

又西南径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丘水。鲍丘水又东南径渔阳县故城南,渔阳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潞,县曰得渔。鲍丘水又西南流,公孙瓒既害刘虞,乌丸思刘氏之德,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瓒于是水之上,斩首一万。鲍丘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于沽河,乱流而南。

渔阳郡故城即今怀柔北房镇梨园庄村东城子地[24]。秦汉时渔阳郡治所在此,《史记陈涉世家》中“发闾左谪戍渔阳”即此地。(,北京文物局)

狐奴县故城,今顺义区北小营镇北府村南狐奴山前,遗址面积接近50万平米。城址已毁。(北京文物局,)

又南过潞县西,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

潞县,尹钧科等《北京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经过野外考察,在今三河县西南境、潮白河东岸的城子村处,发现了一处汉代遗址,面积较大,在被河水冲刷过的地面上,多散布汉代砖瓦陶片。经过多年反复讨论分析,认定这里应是东汉至北朝时的潞县治所。这一结论与《魏土地记》所谓“潞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吻合的[29]。(备注:西汉潞县故城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30])

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

高梁水,这里所说的“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之高粱水,吴文涛认为即指三国魏嘉平二年()刘靖主持修建戾陵堰与车箱渠,把水引入高粱水上源之后,经景元三年樊晨改造,从高粱河引水“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的渠水[31]。(吴文涛,)

水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碑北。其词云:

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

其遏表云:

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人,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晦。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费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宏,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遇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

三国魏镇北将军刘靖创修的戾陵堰与车箱渠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它奠定了蓟城时代水源开发的基本格局,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地物。戾陵堰与车箱渠的基本情况也以《水经注》所录刘靖碑及其遏表的记载最详。吴文涛在《戾陵堰、车箱渠所在位置及相关地物考辨》一文中依据古今文献,结合考古发现和遗迹踏勘,对《水经注》的记载加以考释和辨析,为进一步确定戾陵堰、车箱渠及其相关参照物(梁山、刘靖碑、高梁水与水等)的具体方位及相互关系等多个方面有着精细而详实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又东南流,径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水。又南径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屈而东南流,径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纤曲淆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夏泽,据(清)顾炎武考证:今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旧有驿,鲍丘水迳其下,而泃河子县城南至宝坻下入海。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泽,其东弥望皆陂泽,与《水经注》正合[32]。

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鲍丘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今笥沟水断,众川东注,混同一渎,东径其县北。

雍奴县,按注文“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作方位推析,此处雍奴县故城应指西汉雍奴故城,即今天津武清区大宫城城址。(,天津文物局)

备注:东汉雍奴即“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之城,治今通州区德仁务古城[33];附近的晾鹰台墓群[34]可为佐证。

笥沟,约今北运河。

又东与泃河合,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径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北抱犊固南,径平谷县故城东。后汉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其水南流入于泃。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余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泃水又东南径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水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径博陆故城北,又屈径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海、河东。薛瓒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城在且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嘉美名也。洳水又东南流径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

沟河又南径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径平谷县之紻城南,东入于泃河。

泃河又东南径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鲍丘水。

泃河,今泃河。

右北平无终县,今天津蓟县。

平谷县故城,北京平谷县东北十里大北关、小北关一带。

独乐水,今黄松峪石河。

盘山水,今豹子峪石河。

博陆城,今北京平谷区白各庄与北城子间。(北京文物局,)

紻城,今北京平谷区马坊地区英城村北。(北京文物局,)

临泃城,按注文“泃河又东南径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结合文普资料综合推析,疑即今平谷区河北村汉代城址。(北京文物局,)

鲍丘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径泉州县东,又北径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百八十里,入鲍丘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径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泉州渠口,约今河北香河县东渠口镇一带。

泉州故城,治今天津城北武清县城上村。遗址东西米,南北米。城墙为夯筑,宽17米,夯层厚10厘米,残高约2米。城址东北部是永定河。城址内遗存丰富,出土文物较多,并曾在东南11公里处的双口镇发现印有泉州二字的陶罐、陶钵和陶盆残片。

四、《水经.沽河注》里的北京

沽河从塞外来,沽河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东南流,大谷水注之,水发镇北大谷溪,西南流,径独石北界,石孤生,不因阿而自峙。

沽河,即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丹花岭。

御夷镇,成一农以实地勘察与有关文献相参照,确定了《水经注》中提供的几个与御夷镇有关的地理标志,即“沽河”、“大谷水”、“独固门”、“独石”的位置,经过实地探勘,最后在赤城县猫峪堡西南1里处找到一座古城的遗迹,其地理环境与《水经注》的记载完全吻合,断定它即是北魏的御夷镇。成一农在实地踏勘中在城内西南角发现的大量瓦片、陶片,多为辽金元时代遗物。而成一农测量的该城址规模相当大,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米[35]。故此御夷镇城址本文姑且存疑。(近日笔者与成先生进行了沟通,成先生称20多年前他在现场还发现了一些绳纹陶片等遗物)

又南,九源水注之,水导北川,左右翼注。八川共成一水,故有九源之称,其水南流,至独石注大谷水。大谷水又南径独石西,又南径御夷镇城西。魏太和中,置以捍北狄也。

大谷水,成一农认为即今白河。

又东南,尖谷水注之,水源出镇城东北尖溪,西南流径镇城东,西南流注大谷水,乱流南注沽水。

尖谷水,比对地形图,约今约沿清泉堡、中堡白银沟一线注入白河的那条小支流。(成一农认为即今清泉河)

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岩壁升耸,疏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独固门,今云州水库南山口。

沽水又南,左合乾溪水,引北川西南径一故亭东,又西南注沽水。沽水又酒南径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为燕所败,退保此城。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溪水之名,藉以变称,故河有赤城之号矣。

乾溪水,约沿梨木沟、威震、庙梁湾一线注入今白河。

故亭,疑与云州乡威震遗址(青铜时代)有关。(河北文物局,)

赤城,按注文“沽水又酒南径赤城东”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综合推析,赤城约今赤城镇黄土岭遗址。该处汉遗址规模庞大[36],亦大致符合注文“城在山阜之上,下枕深隍”的描述。

沽水又东南与鹊谷水合,水有二源,南即阳乐水也,出且居县。《地理志》曰:水出县东南流径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祁县也。世谓之横水,又谓之阳田河。

又东南径一故亭,又东,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径候卤城北,城在居庸县西北二百里,故名云候卤,太和中,更名御夷镇。又东南流注阳乐水。阳乐水又东南傍狼山南,山石白色特上,亭亭孤立,超出群山之表。又东南径温泉东,泉在山曲之中。又径赤城西,屈径其城南,东南入赤城河。河水又东南,右合高峰水,水出高峰戍东南,城在山上,其水西南流,又屈而东南,入沽水。

大翮、小翮山即今海坨山,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北部与河北赤城县交界处,主峰海拔米,为燕山山脉最高峰。北京年冬奥会高山滑雪和雪橇雪车项目将在小海坨山(自然保护区外)举行。与北部的张家口市崇礼县滑雪场地以及北京市内的冰上项目场地连成一线。

海坨农民滑雪队队员在训练

鹊谷水,按“水有二源”推析,一源约今三道河水库,另一源约今大海坨村南之山岭。

阳乐水,约今沿大海坨乡、镇川堡、朱家窑一线的那条小支流。

女祁县故城,按注文“水出县东南流径大翮山、小翮山北,历女祁县故城南”结合文普资料综合推析女祁县故城即今规模庞大的大海坨乡水厂遗址。(河北文物局,)

故亭,比对文物地图集疑即今周家沟遗址。(河北文物局,)

候卤城(御夷镇),按注文“左与候卤水合,水出西北山,东南流径候卤城北”结合文普资料综合考量疑即今赤城艾家沟遗址。

沽水又西南流出山,径渔阳县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北山黄颁谷,故亦谓之黄颁水,东南流注于沽水。沽水又南,渔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平地泉流,西径渔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在渔水之阳也。考诸他说,则无闻,脉水寻川,则有自。今城在斯水之阳,有符应说,渔阳之名当属此,秦发闾左戍渔阳。即是城也。渔水又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与螺山之水合,水出渔阳城南小山。《魏土地记》曰:城南五里有螺山,其水西南入沽水。沽水又南径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潞水也。

渔阳郡故城即今怀柔北房镇梨园庄村东城子地[24]。秦汉时渔阳郡治所在此,《史记陈涉世家》中“发闾左谪戍渔阳”即此地。(,北京文物局)

七度水、渔水等小支流今均已干涸,河道亦无从辨晰。

安乐县故城,今顺义区后沙峪地区古城村北。(北京文物局,)

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馀水合,为潞河;沽水西南流径狐奴山西,又南径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沽水又南,阳重沟水注之,水出狐奴山,南转径狐奴城西,王莽之所谓举符也。侧城南注,右会沽水。沽水又南,湿馀水注之。

渔阳狐奴县故城,今顺义区北小营镇北府村南狐奴山前,遗址面积接近50万平米。城址已毁。(北京文物局,)

湿馀水,今温榆河,古代又称馀水。

沽水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

鲍丘水,今潮河。又称东潞水。

密云水库风光王志义摄

潞县故城,按注文“潞城西三十里有潞河”。侯仁之先生认为:从方位看,应是东汉到北魏的潞城。东汉潞县故城约今河北省三河县西南城子村。尹钧科等《北京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经过野外考察,在今三河县西南境、潮白河东岸的城子村处,发现了一处汉代遗址,面积较大,在被河水冲刷过的地面上,多散布汉代砖瓦陶片。经过多年反复讨论分析,认定这里应是东汉至北朝时的潞县治所。这一结论与《魏土地记》所谓“潞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吻合的[37]。(备注:西汉潞县故城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38]。)

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又东,鲍丘水于县西北而东出。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清河者,派河尾也。沽河又东南径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沽水又东南合清河,今无水。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沦,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也。

雍奴县,按注文“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作方位推析,此处雍奴县故城应指西汉雍奴故城,即今天津武清区大宫城城址。(,天津文物局)

备注:东汉雍奴即“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之城,治今通州区德仁务古城[39];附近的晾鹰台墓群[40]可为佐证。

笥沟,约今北运河。

泉州故城,治今天津城北武清县城上村。遗址东西米,南北米。城墙为夯筑,宽17米,夯层厚10厘米,残高约2米。城址东北部是永定河。城址内遗存丰富,出土文物较多,并曾在东南11公里处的双口镇发现印有泉州二字的陶罐、陶钵和陶盆残片。

[1]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2]王北辰:《黄帝史迹涿鹿、阪泉、釜山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1期,第47页

[3]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4]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5]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6]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7]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8]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9]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10]吕金波:《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城市地质》,年第1期,第11页

[11]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12]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13]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14]吕金波:《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城市地质》,年第1期,第11页 

[15]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16]天津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1月,第97页

[17]韩嘉谷:《通县晾鹰台为东汉雍奴县故城东门旧址考》,《北京文博》第46页

[18]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19]吴文涛:《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年4月,第23页

[20]吕金波:《水经注中有关北京地理的科学思想》,《城市地质》,年第1期,第12页

[21]王乃梁、杨景春、徐海鹏等:《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永定河古河道迁移、变形及其和全新世构造活动的关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年。

[22]吴文涛:《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年4月,第22页。

[23]河北省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24]吴文涛:《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年4月,第21页

[25]尹均科:《两汉昌平县新解》,《北京社会科学》,年创刊号,第页。

[26]北京文物局,

[27]北京文物局,

[28]吴文涛:《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年4月,第23页。

[29]尹钧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页

[3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州区文化委员会:《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中国文物信息网》,-03-24

[31]吴文涛:《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年4月,第23页

[32](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夏谦泽”条。

[33]韩嘉谷:《通县晾鹰台为东汉雍奴县故城东门旧址考》,《北京文博》,年6月,第46页

[34]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35]成一农:《太和年间北魏御夷镇初探》,《北大史学》,-12-31

[36]河北文物局,

[37]尹钧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页

[3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州区文化委员会:《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中国文物信息网》,-03-24

[39]韩嘉谷:《通县晾鹰台为东汉雍奴县故城东门旧址考》,《北京文博》第46页

[40]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hezx.com/bhxxw/1456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